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 港股通医药ETF: 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增加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旗下部分基金申购赎回代办券商的公告
- 中国家门口对面俄罗斯犹太自治州,面积比海南岛大,犹太人却很少
- 鱼尾裙晚礼服手绘教程:3步打造优雅曲线,附避坑指南
- 商朝的国都朝歌、周朝的国都西岐,位于如今的什么地方?
- 能源国际投资(00353.HK):石军辞任执行董事职务
- “反季节”运营盘活“冷资源”!吉林滑雪场夏季有了新玩法
- 星展证券(中国)2024年营收5941.08万元 净亏损1.69亿元
- 头发自然卷打结?「秀发修复专家」
- 同兴环保2025半年报解读:扣非净利润暴增629.66%,财务费用骤降1341.61%_公司_每股收益_变动
- 欧美霸权崩溃!速度惊人,全球文化格局再生变局
- 发布日期:2025-03-08 19:56 点击次数:58
《哪吒2》票房破100亿
随着《哪吒2》在2月13日票房突破100亿,它在全球电影史上的排名也开始往上冲了。
目前看来,《哪吒2》的票房已经超过《头脑特工队2》,成了全球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哪吒2》能不能再接再厉,冲进票房前五,甚至前三呢?
《哪吒2》冲击美国文化霸权
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好多网友都在说要“参与一个百亿大项目”,于是就跑去电影院二刷、三刷甚至四刷《哪吒2》,就想看看这部电影的票房究竟能达到多高。
其实我们不用太紧张。不管它能不能进前三,《哪吒2》已经创造了历史。这部非美国、非英语的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大放异彩,打破了美国多年来建立的文化霸权。
以前,詹姆斯·卡梅隆用《泰坦尼克号》向全世界推销美式浪漫,漫威则通过超级英雄宇宙构建了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高地。而现在,一个骑着风火轮的东方少年,正在把这座西方精心打造的“文化灯塔”撞得七零八落。
这不仅仅是票房的竞争,更是两种文明的碰撞。在美国文化霸权的脚下,《哪吒2》就像一颗炸弹,让这个曾经不可动摇的地位迅速瓦解。
1. 从繁荣到衰败
说实话,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尤其是80后和90后,美国文化曾经是自带光环的。因为我们接触美国文化的时候,正好赶上美国文化的鼎盛时期。那时候美国经济蓬勃发展,所以那个年代的美国电影都充满了奋斗和激情。
好莱坞大片回顾
《星球大战》用前所未有的特效震撼了全世界,《夺宝奇兵》里的英雄主义乐观精神感染了观众,《真实的谎言》把善恶分明、邪不压正的传统观念搬上了银幕。《泰坦尼克号》通过海水和火焰讲述了一段爱情史诗,《指环王》则重新塑造了人类叙事,让它充满了新的神话色彩等等。
可以说,随便拿出一部来,都是那个年代最顶尖的文化作品。
美国文化变迁与电影产业现状
就算有些电影或电视剧剧情一般般,至少里面的男性角色都很强壮,女性角色则是金发碧眼大胸的。而且这些作品传递的价值观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要热爱国家、热爱家庭,还要勇于承担责任。这些都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和价值观的,所以才会这么有感染力。
就像以前的美国电影,就像宙斯一样,一出手就能发出雷霆万钧的力量。那些风靡全球的美国大片,简直就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怎么可能不受震撼?
但是问题来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国的文化悄悄改变了!
首先是电影。越来越多的电影都是成功IP的续集或翻拍。有的电影甚至拍到第七部、第八部,演员都去世了还在拍!我们并不是说不能拍续集,但总不能老是炒冷饭而不创新吧!
据统计,2020-2023年间,北美票房前20名中,续集或翻拍作品的比例从65%上升到了82%!迪士尼近五年推出的24部动画电影里,续作和翻拍占了83%,原创的几乎没有。
你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炒冷饭了,观众20年前看的角色,现在还在看,这不是太没意思了吗?实际上,观众已经用实际行动投票了。近年来,27部漫威电影里,有19部评分低于7分,观众已经开始对超级英雄电影感到厌倦了。
好莱坞电影创新不足与“政治正确”争议
关键是,剧本创新不够还算小事,主要问题是你现在拍的这些电影到底在搞什么?
比如《小美人鱼》,居然找了个黑人演员来演爱丽儿,这跟我们的童年记忆完全不一样啊!
还有《永恒族》,里面用了不少少数族裔演员,还特地加了个黑人科学家,还是个LGBTQ。
最离谱的是《白雪公主》,原作里明明说了她为什么叫白雪公主吧?结果也找了个黑人来演!这难道是黑雪公主吗?这不是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吗?
说实话,如果演员真的有实力,肤色不匹配其实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现在好莱坞拍的东西算怎么回事呢?
长得也不好看,演技也不怎么样,纯粹就是一堆为了“政治正确”而堆砌的垃圾,恶心人!
除了LGBTQ群体,还有谁会买账?
实际上,《黑美人鱼》除了在美国国内大受吹捧,赚了2.8亿美元外,在中国、韩国甚至荷兰等国家的票房都不理想,加起来都没破亿。
美国电影产业的崩溃
还有迪士尼的《奇异世界》因为强行加入LGBTQ元素导致票房惨败,华纳的《闪电侠》因为过于政治正确被观众嘲笑成“彩虹联盟宣传片”。
《黑豹2》更是搞笑,这部电影花了2.5亿美元制作,但在北美以外的市场上只收回了成本的31%。后来还特意拿到非洲上映,结果连黑人观众都不买账。
毕竟,观众不是傻子,大家花钱去看电影是为了开心,不是找罪受的。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美国电影产业全面崩溃。
2024年上半年,北美电影票房只有35.5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9.2%。主要院线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也都下滑了。
AMC院线收入减少了13.9%,亏了1.96亿美元;Cinemark院线收入减少了15.4%,利润只有0.71亿美元,减少了39.1%;Regal院线的母公司Cineworld甚至开始破产重组。
据统计,去年上半年只有8部电影的北美票房超过了1亿美元,比2023年少了5部,比2019年少了7部。
这种收入的急剧下滑也波及到了美剧。毕竟电影和电视剧行业的编剧、演员和拍摄团队都是相通的。
院线亏损导致整个行业都不景气,到处都在削减预算、裁员、降低报价,节目订购量也大幅减少。资金减少后,电影公司的高管们也只能压缩成本。
欧美文化产品全面下滑
2023年的好莱坞编剧大罢工,结果美剧的制作停摆了大半年。这还没完,美欧的文化产品全面崩盘,不仅电影和电视剧受影响,连游戏也遭了殃。
以前,美国可是游戏开发的老大,像《使命召唤》和《刺客信条》这样的大作,可都是风靡一时的精品。现在,欧美的游戏公司差点都被Sweet Baby Inc.给搞垮了。
游戏咨询公司Sweet Baby Inc.
Sweet Baby Inc.是干啥的?
其实就是一家游戏咨询公司,主要从“多元和包容”的角度来审查和修改游戏公司的剧本。
简单说,如果你的游戏里没有LGBTQ的角色或情节,他们就会给你提建议:
比如把某个角色改成黑人,或者某个情节改成两个同性恋谈恋爱之类的。
如果谁不听他们的建议,他们就会动员一些激进的左翼群体来抵制你或者在网上攻击你,让你的游戏卖不动甚至被下架。
所以,Sweet Baby Inc.的CEO公开表示,如果游戏公司不接受他们的建议,他们就会“吓唬”这些公司,告诉它们可能面临的后果。
说实话,游戏公司挺害怕这种黑粉的,因为黑粉会影响销量,所以只能花钱请他们“咨询”。
Sweet Baby Inc.的客户名单上都是大牌,像Xbox游戏工作室、EA、Valve、圣莫妮卡工作室、2K、育碧、SE、华纳兄弟游戏等几乎所有的欧美大厂都在里面。
这些年除了《黑神话悟空》(当然,这部作品也受到了黑粉的攻击)没买账外,其他几乎所有游戏厂商都没能逃脱Sweet Baby Inc.的影响。
游戏公司的困境与裁员潮
结果呢,北欧神话的《战神:诸神黄昏》里出现了黑人角色,《蜘蛛侠2》里的黑猫被设定成双性恋,等等。这些改动让很多玩家感到不满,感觉像是被强行灌输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东西。
所以很多游戏玩家实在受不了这些所谓的“魔改”了。他们成立了两个组织,叫Kabrutusrambo和SBID,专门跟游戏公司对着干:
“你们要是敢找Sweet Baby Inc.来审核,我们就不会买你们的游戏!”
这下子游戏公司两边都不讨好,谁都不敢得罪。结果游戏变得四不像,玩家更不愿意买单,游戏公司也纷纷亏损。
2024年5月,育碧裁员;10月,拳头游戏也裁员;11月,万代南梦宫裁掉了200名员工,还传出有员工被迫自愿离职的消息。
还有《命运》的研发商、美国知名游戏公司Bungie,30%的员工不是被裁员,就是被调离团队,或者换岗位。CEO解释说,最主要的原因是现有的盈利根本支撑不了新孵化的游戏项目。
现在,虽然各大游戏公司都在努力自救,但Steam上的数据显示,随着AI时代的到来,游戏制作门槛降低,中国、日本、韩国甚至波兰的游戏公司都加入了竞争。这些新公司带来了更多创意和玩法,吸引了很多玩家。
所以,美国传统游戏大厂垄断的局面,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欧美文化产品的衰退
那么,欧美文化产品是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不行的呢?其实大部分原因都是他们自找的。
首先,经济下滑让文化产品的基础都动摇了。文化产品本质上就是经济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我们看看那些高质量的美国大片,比如八九十年代的《回到未来》,那时候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还占GDP的28.7%,而到了2023年,《闪电侠》票房惨败导致华纳亏了2亿美元,这时候那个指标已经跌到10.4%了。这38年间的数据变化,正好反映了美国文化霸权的衰落。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制造业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创作环境。想想看,如果《流浪地球》是在2000年上映,看到中国宇航员在太空中奋战,你是不是会觉得很不真实?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宇航员,电影创作者也不敢这么拍。同样的道理,美国八九十年代的文化鼎盛期,也是美国制造业最强的时候。1984年,美国在工业研发上的投入高达587亿美元,当年的技术专利数达到了24170项。这些新点子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很多灵感。
液态金属自我修复技术
比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搞出了能在车上自我修复的液态金属,后来因为成本太高没做成产品。但这玩意儿直接启发了《终结者》里的那些液态金属特效,挺革命性的。
美国电影工业的兴衰与经济实力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说过:工程师们教会我们怎么把机械美学变成银幕上的魔法。所以,美国电影那时候能那么脑洞大开,其实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工业实力撑着。他们利用当时掌握的先进技术拍电影,自然能在全球范围内碾压别人。
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强了就能支持更多的创新。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游戏,都离不开两个东西:投资和市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因为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特别快。经济繁荣给文化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美国中等收入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61%,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文化产品的生产。
比如说,2000年的时候,好莱坞电影平均一部的投资就达到了8210万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特效制作和数字化技术上。这些高科技特效让电影更有吸引力,吸引了大批中产阶级去电影院看电影。
但现在呢?2001到2010年间,美国关闭了5.8万家工厂,制造业产业链彻底崩溃了。工业衰退导致美国电影失去了很多想象力。现在的电影里的宇宙飞船跟30年前几乎没区别,更别提有什么新花样了。随着大量工人失业,收入减少,美国家庭在娱乐上的支出也从5.7%降到4.1%。
好莱坞为何难逃衰落命运
Netflix 的用户数据显示,从 2010 年到 2016 年,人们每次观看的时间从平均 22 分钟减少到了 18 分钟。虽然整体看电影的人多了,但是如果把通货膨胀的因素去掉,美国电影行业的收入其实是下降的。
更关键的是,市场缩水、创意枯竭,导致投资者对电影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你拿着一个新剧本去找投资,他们就会问:“观众会买单吗?这风险是不是太大了?” 所以,很多人宁愿投资那些已经有一定名气的 IP(知识产权),这样至少有保障,有点票房基础。
所以,你以为好莱坞真的愿意一直炒冷饭吗?其实不是的。主要是因为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投资者都变得小心翼翼,只愿意选择稳妥的投资。
再说了,现在的实体产业越来越空洞,创新的空间都被挤压了;金融资本又在扭曲创作的规则;再加上经济形势不好,电影赚钱的可能性变小了。即使像好莱坞这样的文化巨头,也难以避免由盛转衰的命运。
另外,现在的政治正确搞得一团糟,也把美国影视作品的人气消耗殆尽了。说实话,你就算没钱、没特效,剧本和想象力也不够,最起码拍个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度电影也好啊!如果不这样做,拍个家庭和睦温馨的片子也行啊!再不行,找几个帅哥美女来吸引观众也成啊!但现在你看电视上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好莱坞的新标准:代表不足的群体
要么是像《瞬息全宇宙》那样,两个同性恋终于在一起了;要么是像《永恒族》那种,角色一个比一个奇葩;要么就是《阿凡达2》那样的环保片!很多人都在想,好莱坞是不是脑子秀逗了?非要拍这种观众不喜欢的东西,给观众吃翔?
其实呢,也不能全怪好莱坞,他们也是被逼的。
2020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推出了一项“Academy Aperture 2025”计划,规定了电影的新标准。这个学院是干啥的?居然能定电影标准?
简单来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就是奥斯卡的主办方。这下明白了吧,他们的标准有多重要?想拿奖?那就得按这个标准来。
新标准里,重点提到两个概念:
- 未得到充分代表的种族。
包括亚裔、西裔/拉丁裔、黑人/非裔美国人、土著/美国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中东/北非、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等。
- 未得到充分代表的群体。
包括女性、未得到充分代表的种族、LGBTQ+群体、有感知或身体缺陷的人,以及聋哑人。
这四个大规则具体如下:
1. 演员和电影主题、叙事方面。
(1)主角或重要配角中,至少有一个是未得到充分代表的种族。
代表性群体要求
好的,我来用更口语化的中文改写这些内容:
(2)至少30%的配角和小角色要来自至少两个代表性不足的群体。
(3)电影的主要情节、主题或核心内容要围绕一个代表性不足的群体展开。
2. 创意领导和项目团队方面。
(1)这些创意领导和项目主管岗位至少要有两人来自代表性不足的群体。
(2)其他重要岗位上,剧组工作人员、团队和技术岗位至少要有6人来自代表性不足的种族。
(3)整个剧组里,必须有30%的人来自代表性不足的群体。
3. 行业准入和机遇方面。
(1)该电影的发行或投资公司应该提供一些带薪学徒或实习机会给代表性不足的群体。
(2)其他重要岗位上,剧组工作人员、团队和技术岗位至少要有6人来自代表性不足的种族。
(3)在培训机会和技术发展方面,对象应该是那些代表性不足的群体。
4. 观众拓展方面。
在市场营销、宣传和发行过程中,制片厂或电影公司应该有多名来自代表性不足群体的高管负责相关工作(其中必须包括来自代表性不足种族的人)。
按道理来说,不管是演员还是编剧或工作人员,选拔标准不都应该看能力和才华吗?
美国文化产品的困境
现在如果按种族和群体硬性分配名额,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还愿意进入影视剧行业吗?
所以,有了这些规定,就别指望制作团队有多专业了。结果就是,黑人演员塞满了各种角色,编剧水平一般般,也没什么新意,拍出来的电影自然不好看。
第三,美国的文化产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的文化产品风靡全球,一方面是因为那时他们的文化产品真的很棒,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们的注意力时间从2000年的12秒缩短到了2023年的8秒。这意味着什么呢?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花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去看一部文化作品了,而是更喜欢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和娱乐。因此,短剧应运而生。短剧节奏紧凑,剧情推进快,让人们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整个故事。而且,每集只有几分钟的短剧,让大家在工作间隙或者等车的时候也能迅速看完,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却没跟上这个潮流。比如,《奥本海默》的导演诺兰坚持用70mm胶片,但在大众看来,这不过是“需要快进三倍的古董”。
流媒体平台的变迁
我们来看看两个对比,就能明显感觉到时代的变迁。
比如中国的短剧《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生活》,这部剧用外国演员出演,每集制作成本只有1.5万美元,但播放量却达到了惊人的3亿次。
再看看迪士尼的《曼达洛人》,每集结尾都要花掉2500万美元,但Disney+的用户数却连续三个季度都在减少。
另外还有《永远不要和亿万富翁的女继承人离婚》,这个剧有100多个分支剧情,观众还可以参与剧本创作,甚至能投票决定主角的生死。
而HBO的《权力的游戏》还在用“龙妈屠城”这种老套路来吸引观众,这种单向叙事的方式已经过时了。
这种差距导致美国18到24岁的年轻用户在流媒体平台上的停留时间,远不如中国的短视频平台Reelshort。
中国文化产品的挑战与机遇
据业内人士估计,现在海外短剧市场的年收入大概是360亿美元左右。这个市场,大部分已经被中国公司占领了。
我们得承认,现在短剧还不能完全取代大制作电影。不过,从趋势上看,好莱坞还在坚持“内容付费+广告”的老套路,继续扩大IMAX电影的规模。这其实反映出美国文化产业有点保守,不愿意改变。
谁说短剧就不是文化产品呢?如果还死守着传统电影不放,早晚会被时代淘汰。
未来之路:
《哪吒2》确实是中国文化产品的标志性成功。但是,单靠一部作品还不足以在国际市场上挑战美国的文化霸权。要实现持续突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学会把价值观融入故事里。说实话,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产品很警惕,特别是那些主旋律的影片。上一代中国导演往往把主旋律拍得过于直白,导致这些影片在西方国家不太受欢迎。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更好地将价值观融入故事中。在这方面,美国曾经做得很好。好莱坞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传播实现的。
电影中的价值观传播
从漫威英雄的“单打独斗拯救世界”到迪士尼的“家庭最重要”,这些电影虽然都披着娱乐的外衣,但骨子里还是传达着某些特定的价值观。
比如《独立日》、《壮志凌云》和《天地大冲撞》,这些算得上主旋律电影吗?当然不算,它们就是好看的大片。不过,你仔细想想,它们不都在暗示美国拯救世界、维护世界秩序,美国人很厉害吗?
其实,这些电影只是巧妙地把美国式的主旋律隐藏在剧情里,让你不知不觉就接受了。所以,中国也应该学会这种方式,讲好自己的故事。
比如今年的《哪吒2》和《唐探1900》就是很好的例子。《哪吒2》通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思想,讲述哪吒反抗命运的故事。这种“去符号化”的表达方式,让海外观众在视觉享受和情感共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打破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是合理的观点。
而《唐探1900》则揭露了美国人的贪婪和虚伪,引发了全球被美国欺压的人们的共鸣。说实话,如果按照《哪吒2》和《唐探1900》的标准来看,中国的不少导演还差得很远。
所以,中国需要培养更多既能传递正能量又能吸引观众的导演。这是中国电影人必须要学的一课。另外,还要重视通俗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我们的故事。
中国通俗文化助力文化传播
说实话,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熊猫、功夫、灯笼”这些符号上,根本不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想要什么。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是因为我们太依赖那些高端的精英文化输出,而忽略了通俗文化的影响力。毕竟,这世界上高雅的人不多,大部分还是普通人嘛。
要抓住普通人的心,就得来点接地气的东西。你看,日本靠《哆啦A梦》推广动漫文化,韩国用《骑马舞》传播韩流,英国通过《哈利波特》也大获成功。这些文化输出为啥能火?就是因为好玩、好看、有趣!
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人,吸引人才会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赚钱。赚了钱,资本就有动力去做更多的文化产品,这样就能覆盖更多的人群。
所以,我们应该针对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给他们喜欢的东西。而且材料都有现成的,比如中国网络文学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了20年,积累了上千部高质量的通俗小说,不论是玄幻、修仙,还是魔法传奇、屌丝逆袭,这些题材都很适合普通读者。
为什么不把这些网络小说改编成游戏或者影视剧,来打造中国的文化输出体系呢?这样中国的通俗文化也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利器。
利用互联网平台
第三点,好好利用互联网平台。
以前,西方媒体一直控制着文化传播的渠道,中国的文化产品根本进不去。但现在,像TikTok、Shein和原神这样的中国互联网产品在全球崛起,正在打破这种垄断。
《哪吒2》在海外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TikTok上的“哪吒仿妆挑战”。而《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内风靡,也离不开各大视频平台上的游戏直播。
因此,中国必须学会打造一个“文化-平台-资本”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用文化输出,通过输出赚钱,再用赚来的钱激励更多人去输出文化。这样才能走得长远,有更强的生命力。
《哪吒2》的成功说明,中国文化产品征服世界的关键不在于“取代好莱坞”,而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生态”。用东方哲学重新解读普遍主题,利用互联网平台绕过传统的障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消除文化隔阂。
当然,这条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电影里的哪吒要经过“三昧真火”的考验才能重生一样,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也需要在技术、资本和叙事的融合中找到真正有生命力的道路。
未来十年,当西方世界的明星们还在戛纳电影节红毯上摆姿势时,如果中国能够将《哪吒2》的经验系统化、规模化并推广开来,中国可能就不满足于仅仅被称为“文化产品输出国”,而是会成为“全球文化规则的共同制定者”。
这次远征,才刚开始呢。
